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全息中医治疗思想

作者:Admin 日期:2020-12-14 点击:1658

探索:中医治疗学的全息论思想

全息论的基本精神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局部含有整体资讯,通过对局部的了解可测知整体情况,这是中医诊断学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通过全息回馈,利用对局部的影响来调整整体或其他的局部,这便是中医治疗学的指导思想。

  全息论的基本精神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局部含有整体资讯,通过对局部的了解可测知整体情况,这是中医诊断学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通过全息回馈,利用对局部的影响来调整整体或其他的局部,这便是中医治疗学的指导思想。

  几千年来,中医所沿用的针灸、推拿的全息取穴位、脏腑相关互调法、全息採药用药法、全息养生法,以及以脏治脏的全息治疗等都是全息方法的具体应用。从歷史的角度看,中医的治疗技术和理论都在不断地发展,但自明清温病学派这一重大突破之后,若干年来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尽管理论停滞不前,但应用技术、临床实践却在不断发展,所以才遇到了种种理论无法解释的客观事实。这也说明,在理论上用全息论去充实中医学的重要性。老实说,中医的许多实践,用原有理论难于解释,或解释起来会牵强的,现在用全息论便可得到较合理和科学的解释。比如胃痛病人,一般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和全息胚的胃区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刺激胃经腧穴和各全息胚上的胃区,就能调节胃的健康损害,这是因为每个全息胚都与十二经脉联系。

 

  针灸推拿的全息取穴针灸、推拿在治法上虽不相同,但它们均以经络理论为指导,而中医是以全息观点来看待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的。

  在经络生理功能方面,中医认为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联络脏腑与肢体的作用。它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经络具有整体的资讯。经络运行气血,营养周身,它输布营养到全身,从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同时,它也传布整体的资讯于各局部。在病理反应时,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其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徵。

  经络与内脏的病理变化是息息相关的。经络还可传注病邪,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络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亦可累及经络。正因为经络与脏腑互为全息,所以利用经络及其上的穴位可以诊治疾病。从全息论来看,针灸、推拿都是施治于全息胚来调整整体或其他全息元。

 微信图片_20201214113658.png

  脏腑全息相关互调法

 

  中医认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说明五脏六腑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古人在理论上多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阐述脏腑关系的。但经歷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腑关系已超过此范围,而在生理上有广泛的相互关系。例如,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心、脾、肝以血为共同基础而三者密切相关。而心与肾则需“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才为正常生理。可以说是一脏多能,而一种生理功能又由几个脏来完成。

  所以,一脏可以说是五脏的全息胚。六腑亦是如此,六腑是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的。主要体现在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繫和相互配合,所以也是一腑多能,一腑为六腑的全息胚。脏与腑互为表里的关系,也可互为全息胚。

  在治疗上,某一部位或脏腑的疾病可通过治疗另外部位或脏腑来解决。一脏的疾病可通过治疗另一脏,或採取从多脏入手来治疗某一脏疾病,或从一脏入手来治疗多脏疾病。其理论根据也是五脏之间有全息相关性。因此在用针用药上就有“以外治内,以内治外;以上治下,以下治上;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等多种法则。不同的医生,处方不同,选择的施治脏腑不同,但都可治愈疾病。这也是利用了脏腑的全息相关性,进行脏腑相关互调,以达治病的目的。

  植物全息採药用药法

  药物植物是自然界的全息元,自然界的四季、昼夜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药用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的时间节律。其有效成分含量在什么时间最高,也受“时间全息”的制约。俗语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知母黄苓全年刨,惟独春秋品质高。”这说明,过了一定的时间进行採集,失去了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间,也便失去了药性。

  对于药物使用部位,中医也重视对应原则,例如:“花可发散”、“根主沉敛”等等。实际上是一种全息用药法。对药物性质的分析则有:“轻则升浮”“重则沉降”等说法,也具全息观点。

  全息养生法治未病

  中医学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就是说要防为主,防重于治。防就是科学养生,在防病、养生上也同样运用全息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的健康受四时气候变化规律的制约,因而有将人体生理活动和四时规律的全息相关作为养生、防病的指导思想。注意时间节律,即时间全息。例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都随自然变化而变化,四时养生也有区别,中医有“春秋养阳、秋冬养阴”,这是从根本上顺应四时。

  此外,生物全息律在治疗上已取得满意的效果,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上也有一定作用。例如,一高中学生对全息速诊法很感兴趣,他健康无病,但查双手第二掌骨侧,发现双手“肾区”均压痛明显。再问他腰区有否不适,他说全身没有一点不适情况。但次日晚上,全身发烧,左耳发热且疼痛,经五官科检查为急性中耳炎。这是因“肾开窍于耳”,故在“肾区”有明显的压痛。

  在完全正常的健康人和病人之间,还存在很大的空白,有一部分是处于疾病的前期,或存在隐匿性病变,还有一些患者愈后,按已知的指标都正常了,但还有一些症状残留下来,还有一些“无证可辨”的未病状态,通过全息诊断和治疗,都可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改善。可见,全息观扩大了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和诊疗范围,为养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理由就是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或某一部分发生变异,由于相关性就必然引起对应脏腑身形的变异。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包涵整体的全部资讯,手,作为一个局部器官,有诸多的反射区和反应点来传布全身的资讯。

  全息论这一新理论的提出,使我们看到中医学中长期积累,而又行之有效的客观事实,中医理论从全息论角度都可得到合理的、科学的解释。全息论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全息论所阐述的从局部了解整体的资讯解读法以及影响局部可以调整全体的“全息回馈法”等,使中医观察临床现象的方法亦有了方法论基础。全息论所论述的局部和整体的全息对应关系,使得中医学的整体观有了更加具体的内容,从而更有力地指导临床实践,为中医开辟新的临床领域。

分享到:

下一条:甘宝、芯宝,后疫情时期的贴心奉献